形态描述
测量标本3尾,体长153.2~220mm,采自东海外海和南海外海水深970 m左右的海域。
背鳍Ⅲ,7~8;臀鳍5~6;胸鳍15~16;腹鳍Ⅰ~5;尾鳍9。
体长为体高4.4~5.5倍,为头长2.6~2.9倍。头长为头宽2倍,为吻长1.9~2.1倍,为眼径5.7~7.7倍。
体平扁,头大而呈圆盘状;躯干部短粗,呈圆锥形;尾部渐细,后端稍侧扁。尾柄长约与尾柄高等长。头部腭骨棘、额骨棘、内蝶耳骨棘较发达,其余棘较钝、肩棘两又形,上棘较短,均为表皮所盖。蝶耳骨棘竖直,无内额骨棘。内蝶耳骨棘间距明显大于后额骨棘间距。头长为内蝶耳骨棘间距2.4倍,为后额骨棘间距3.6倍,为翼耳骨棘与蝶耳骨棘间距4.4倍,为下方骨棘与前额骨棘间跟1.9倍,为鳃盖骨棘与下鳃盖骨棘间跟2.2倍。吻宽扁,吻长大于吻宽。眼中大,背侧位眼间隔稍四,眼间隔宽为眼径1.9~2.9倍。鼻突起位于腭骨棘内侧,呈管状,前鼻孔开日于鼻突起中部前方,后鼻孔开口于鼻突起上方。口大,前上位,下颌突出,长于上颌,口裂后端几伸达眼前缘下方。齿尖,可向内倾倒,大小不等,前颌骨具2行齿,不弯曲,外行13~14枚齿,较小,内行7~8枚齿,较大;下颌具2行齿,内行较大。犁骨每侧2行齿;腭骨每侧1行,4~5枚齿一鳃孔宽大,部分位于胸鳍基外侧的前方和上方,部分位于胸鳍基内侧的下方和后方一鳃3对,鳃丝发达,无鳃耙。具伪鳃。
体光滑无鳞。体背和体侧有少许皮瓣突起,头侧和下颌腹面边缘有不发达的皮质突起。皮肤很薄,易破裂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具3分离鳍棘,第一鳍棘位于吻端,体长为第一鳍棘长6.9倍,平卧时不伸达第三背鳍棘基底,拟饵体呈小旗状狭长皮瓣;第二鳍棘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,体长为第二鳍棘长8.8倍,平卧时不伸达第三背鳍棘基底;第三鳍棘短小,体长为其长10.3倍,远未伸达第二背鳍起点。第二背鳍位于尾部,起点在肛门稍前上方。
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,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五、六鳍条下方。胸鳍发达,均为不分支鳍条,支鳍骨形成的假臂很长。腹鳍喉位,较小,分离。尾鳍较长,大部分被以皮膜,后缘几呈截形。
头体黄褐色,腹面浅褐色。各鳍黑色。腹膜黑色。
背鳍Ⅲ,7~8;臀鳍5~6;胸鳍15~16;腹鳍Ⅰ~5;尾鳍9。
体长为体高4.4~5.5倍,为头长2.6~2.9倍。头长为头宽2倍,为吻长1.9~2.1倍,为眼径5.7~7.7倍。
体平扁,头大而呈圆盘状;躯干部短粗,呈圆锥形;尾部渐细,后端稍侧扁。尾柄长约与尾柄高等长。头部腭骨棘、额骨棘、内蝶耳骨棘较发达,其余棘较钝、肩棘两又形,上棘较短,均为表皮所盖。蝶耳骨棘竖直,无内额骨棘。内蝶耳骨棘间距明显大于后额骨棘间距。头长为内蝶耳骨棘间距2.4倍,为后额骨棘间距3.6倍,为翼耳骨棘与蝶耳骨棘间距4.4倍,为下方骨棘与前额骨棘间跟1.9倍,为鳃盖骨棘与下鳃盖骨棘间跟2.2倍。吻宽扁,吻长大于吻宽。眼中大,背侧位眼间隔稍四,眼间隔宽为眼径1.9~2.9倍。鼻突起位于腭骨棘内侧,呈管状,前鼻孔开日于鼻突起中部前方,后鼻孔开口于鼻突起上方。口大,前上位,下颌突出,长于上颌,口裂后端几伸达眼前缘下方。齿尖,可向内倾倒,大小不等,前颌骨具2行齿,不弯曲,外行13~14枚齿,较小,内行7~8枚齿,较大;下颌具2行齿,内行较大。犁骨每侧2行齿;腭骨每侧1行,4~5枚齿一鳃孔宽大,部分位于胸鳍基外侧的前方和上方,部分位于胸鳍基内侧的下方和后方一鳃3对,鳃丝发达,无鳃耙。具伪鳃。
体光滑无鳞。体背和体侧有少许皮瓣突起,头侧和下颌腹面边缘有不发达的皮质突起。皮肤很薄,易破裂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具3分离鳍棘,第一鳍棘位于吻端,体长为第一鳍棘长6.9倍,平卧时不伸达第三背鳍棘基底,拟饵体呈小旗状狭长皮瓣;第二鳍棘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,体长为第二鳍棘长8.8倍,平卧时不伸达第三背鳍棘基底;第三鳍棘短小,体长为其长10.3倍,远未伸达第二背鳍起点。第二背鳍位于尾部,起点在肛门稍前上方。
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,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五、六鳍条下方。胸鳍发达,均为不分支鳍条,支鳍骨形成的假臂很长。腹鳍喉位,较小,分离。尾鳍较长,大部分被以皮膜,后缘几呈截形。
头体黄褐色,腹面浅褐色。各鳍黑色。腹膜黑色。
生物学
国内分布